把握“反向旅游”走红这个行业新机遇
在旅游市场下沉化趋势下,品牌建设仍然是第一位的。无论什么样的城市,要赢得游客的芳心,就要在打造文旅品牌和服务品牌上下足功夫
国内大城市挤、小城市也挤,出入境游创新高——今年五一假期,全国旅游市场多点开花,全面繁荣。南都记者从多个旅游平台获悉,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在去年同期高位基础上保持稳中有增态势,人均预订量、人均消费金额同比去年均录得双位数增速。不仅热门城市酒店、机票预订量明显增长,更具性价比的小城市、县域和乡村旅游因“反向游”“捡漏游”也增长强劲。
媒体注意到,今年五一旅游订单出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变化,即从同比增速来看,一二线城市小于三四线城市,三四线城市又小于县域市场。据携程统计,五一假期,扬州、洛阳、秦皇岛、威海、开封、淄博、泰安、上饶等是比较热门的三四线目的地,旅游订单平均增长11%。安吉、桐庐、都江堰、弥勒、义乌、婺源、景洪、昆山、平潭则是热门县域旅游目的地,旅游订单平均增长了36%。
谁在推动这种旅游下沉化趋势?答案是年轻人。社交媒体上,他们挖掘、分享“宝藏”小城市,其旅游体验总能得到大量同龄人的共鸣。
小城市靠什么赢得年轻人的青睐?
一方面,当下很多小城市发展得不错,不但拥有高铁直达等便利的交通,文旅产品供给也日益丰富。有数据显示,2023年12月以来,10个省级行政区共新增127家4A级景区,其中65%分布于县城及县级市。另一方面,相比于那些司空见惯的热门旅游目的地,小城市没有“人从众”的热闹,物价不高,生活节奏不快,民间烟火气更足,更容易从千城一面中脱颖而出。
在当下旅游市场上,小城市这种性价比高、个性突出的一面正好迎合了新一代客群的需求。
不难发现,当下年轻人出行出游,已经彻底摒弃了“参观打卡”的传统模式。他们追求性价比,喜欢个性化,注重“沉浸式”体验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将目光投向了小城市。
小城市,吸引年轻人的可能是一处自然风光,也可能是一个古老村落,可能是民俗活动,也可能是一种传统工艺和一道地方美食,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。
一位青年游客在某个小城市住下后在社交媒体上作出了这样的评价,“低调,但闪着微光。”网友调侃称,这样的评价几乎可以用到所有小县城身上。一言以蔽之,对熟谙车水马龙大城市景观的旅行者来说,小城市哪怕只是呈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,也足够让人驻足停留。
可以说,小城市和年轻人之间就是一种你情我愿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。
对文旅行业来说,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是一个好消息。因为旅游目的地更加多元、县域旅游市场繁荣意味着出游人群范围的扩大,这都将使我国旅游市场的根基更加深厚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如何顺应市场的新变化,推动文旅行业更好地发展。
因为年轻人中间流行结伴出游,支付宝开发了一个“小荷包”,以便他们通过这个“共用小金库”透明分摊旅行开销。这种有人情味又不失边界感的旅游方式深受年轻人欢迎。数据显示,“五一”假期前一个月,为旅行新建的多人小荷包同比增长500%。这证明,作为市场中的任何一方,只要对市场变化足够敏感,作出的反应足够迅捷,就可以占得先机。
在旅游市场下沉化趋势下,品牌建设仍然是第一位的。无论什么样的城市,要赢得游客的芳心,就要在打造文旅品牌和服务品牌上下足功夫。
另外,要始终坚持差异化竞争路线。中国地域广大,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可能迥异,每个地方在吃穿住行上也都有不同的特点,在追求个性化的新一代旅游者那里,这都是闪光点。只要立足于自身底蕴和特色,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。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